金昌市金川区春小麦复种娃娃菜栽培技术
作者: 强小梅    日期:2016-12-05 来源 :农业科技与信息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娃娃菜 栽培技术 复种 小麦 
描述:
空间布局对玉米/豌豆种间竞争力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 刘淑梅  黄鹏  柴强  谢鹏虓  彭正凯    日期:2016-12-05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产量 绿洲灌区 玉米 豌豆 空间布局 种间竞争力 
描述:
黄土丘陵区菊花种植模式的生态及经济效益分析
作者: 杨忠义  段国锋  马金虎  杜俊杰  王玉庆    日期:2016-12-05 来源 :中国农学通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生态效益 菊花 经济效益 西瓜 小麦 间套作栽培模式 
描述:
白银地区豌豆套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张连明    日期:2016-12-05 来源 :农业科技与信息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栽培技术 玉米 豌豆 高产 套种 
描述:
宁夏引黄灌区地膜甘蓝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作者: 金明  王双喜  马建华  赵志伟  马英成  杨伏云    日期:2016-12-05 来源 :宁夏农林科技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栽培技术 玉米 地膜甘蓝 套种 
描述:
菜粮间套高效种植模式
作者: 赵建昌  柳代善    日期:2016-12-05 来源 :农技服务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模式 玉米 间作 套种 
描述:
大蒜间作玉米复种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
作者: 蒲国年    日期:2016-12-05 来源 :农技服务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玉米 间作 大白菜 复种 大蒜 
描述:
西北内陆旱区经济作物节水响应机理及灌溉制度优化模拟研究
作者: 郑建华  日期:2014-06-01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土壤水分 作物生长 调亏灌溉 膜下滴灌 洋葱 作物产量 
描述: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西北内陆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压缩高耗水作物、增加节水型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已成为该地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西北内陆旱区经济作物的节水响应机理,并建立水分高效利用的灌溉制度对促进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通过2008-2011年在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开展的田间试验研究和土壤水氮迁移转化与作物生长耦合模型(SWNCM)的数值模拟,研究土壤水分和洋葱生理生态、耗水、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对亏缺灌溉的响应规律,并建立了三种经济作物(洋葱、辣椒和西红柿)水分高效利用的灌溉制度。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 (1)于2008-2009年开展了洋葱膜上畦灌亏缺灌溉试验,采用称重式蒸渗仪定量研究了洋葱的耗水规律,及水分亏缺对洋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得到了洋葱的作物系数。膜上畦灌条件下,洋葱全生育期耗水量可达到358mm,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均为鳞茎膨大期>发叶期>苗期>成熟期。洋葱产量可达到62.12t hm-2,鳞茎膨大期水分亏缺使产量显著降低。作物系数在生育期内呈抛物线形变化,在初始生长期、生育中期和成熟期平均分别为0.73、1.28和0.70。 (2)于2009~2010年开展了洋葱膜下滴灌调亏灌溉试验,分析了洋葱生理、生态指标对水分亏缺的响应。结果表明洋葱的株高、颈粗、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各部分生物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灌水量低于0.8ETc时均受到水分亏缺的显著影响而减小;苗期水分亏缺抑制了洋葱生长,但差异不显著;发叶期水分亏缺使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显著降低,鳞茎膨大期水分亏缺显著降低各部分生物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成熟期水分亏缺对各生长量无显著影响。 (3)膜下滴灌条件下,洋葱全生育期耗水量达到414mm。产量随灌水量(0.4~1.0ETc)的增加而增加,灌水量低于0.8ETc时,减产显著;苗期和成熟期水分亏缺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发叶期和鳞茎膨大期水分亏缺均使产量显著降低。水分亏缺可提高洋葱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水量为0.8ETc时可获得较高的鳞茎可溶性固形物和蛋白质含量,水分亏缺均使鳞茎维生素C含量提高。构建了洋葱全生育期和分阶段的水分生产函数;由Jensen模型分阶段水分生产函数求得洋葱的水分敏感指数为鳞茎膨大期>发叶期>苗期>成熟期。 (4)通过田间实测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和作物生长过程数据对SWNCM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率定和验证后的SWNCM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试验地区洋葱、辣椒和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在亏缺灌溉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和作物生长过程,及其对作物产量和耗水的影响,可对该地区此类经济作物的灌溉制度进行模拟优化。 (5)基于率定后的SWNCM模型,探讨了不同灌水量和灌水频率对水量平衡组成项、作物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得到洋葱、辣椒和西红柿以节水、高产、高效和减少损耗为目标的灌溉制度为:采用膜下滴灌,灌水频率分别为间隔5、5、5~7d灌水,灌水定额分别为0.65ETc、0.73ETc和0.72~0.74ETc(ETc为本模拟中率定后的作物系数Kc与ETo的乘积)。
银川市耕地变化与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作者: 李建春  日期:2014-06-01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GIS 耕地 土地评价 基本农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描述:耕地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人们获取农产品的基础条件。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占用耕地的状况,更加凸显了耕地保护研究的重要性。通过选取西部地区具有典型代表的银川市作为研究区,结合遥感和GIS,分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区域耕地变化规律性特点,识别耕地变化关键驱动因子,预测耕地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结合LUCC研究成果的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方法,为耕地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通过对银川市耕地数量、空间与质量变化规律分析表明:1989-2009年间,耕地表现出持续快速膨胀式扩张的特点。1999年前,耕地增加主要位于新城区(西夏区),1999年后,耕地增加主要位于东部老城区(兴庆区)和北部郊区县(贺兰县)。从耕地空间和结构变化的特点来看,1999年前,耕地转换主要为市区西部大面积的未利用地开发;1999年后,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城镇用地迅速扩张占用周边耕地,以及农业生产圈外围的土地开发和整个区域内开展的土地整治。全市耕地重心向西北部移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局部稳定性区域,并且城市扩张“贴边建设”占耕比例过高这一现象在1999年后表现得更为显著。全市耕地平均自然质量持续性降低,在1999年前表现的更加明显。结合耕地景观指数分析表明,耕地的破碎化程度经历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则持续提高。 (2)通过乡镇统计面板数据与遥感分类数据相结合,探索1999-2009年间银川市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表明:耕地自然质量以及城镇距离构成了耕地减少的重要驱动因子,从数量关系上证明了耕地减少对于自然与区位条件具有偏好性;移民开发引起的人口总量增加以及快速城市化是这一时期内耕地数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社会经济条件对于耕地数量变化具有两方面作用,利用经济措施调控耕地数量,从宏观上看,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逐步降低第二产业产值比例,从微观上看,则需要保障农民收益水平;种植粮食作物对于促进耕地面积增加,抑制耕地面积减少具有双重作用,表明银川市作为引黄灌区重要商品粮基地这一战略定位对于保障耕地面积产生了积极影响。 (3)在土地利用规划约束下实现了2020年耕地空间布局预测。利用遥感影像反映出的规律性,结合银川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和规划约束性指标的限制,通过CA-Markov模型得出了2020年土地利用图。预测结果分析表明,未来时期内耕地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地类,耕地数量将会继续增加。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经接近枯竭,由于开发生态性用地以及劣质耕地退化,耕地平均质量稳中略有提升。同时过度开发引起的耕地退化现象会进一步凸显,因此在耕地利用中需要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协调区域水资源供给平衡,实行优质耕地保护策略是实现区域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在综合银川市耕地变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区域特点,构建了基于耕地自然质量、经济驱动、规划预测以及生态安全的基本农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同时设置了质量最优、经济最优以及生态最优3种不同的情景模式,通过选取图斑为评价单元,将耕地的质量区位、图斑属性及利用方式相结合,创新提出了基于耕地图斑综合排序模型划定基本农田的方法,实现了优质耕地的集中连片保护,并通过该模型确定了不同情景模式下基本农田划定的范围。对比分析表明,当前银川市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方案,统筹考虑了自然质量、经济驱动以及生态环境风险三个不同方面,整体布局具有合理性。
渭北旱塬果园生态系统水肥调控技术研究
作者: 索改弟  日期:2014-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土壤水分 苹果 深层干燥化 聚水集肥控根技术 渭北旱塬 根系 
描述:随着果业种植规模的持续扩大,种植年限的增加以及化肥等的大量投入,渭北地区果园生态系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如土壤水分调控能力下降,出现了深层干燥化;化肥施用量大,利用率低下,造成了硝态氮深层累积等。为此本研究针对果园水肥利用率问题,在运用地表覆盖技术对果树进行调控的基础上,将起垄和壤中人工防渗层相结合,提出“聚水集肥控根”调控措施,分析了不同试验处理的土壤水分、养分及根系生长状况,旨在为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起垄(垄台地膜—秸秆双重覆盖,垄沟覆盖秸秆)不同位置的土壤储水量在年周期内呈现双峰曲线变化趋势,分别在9月和2月达到高峰。在同等的位置上,垄沟部分含水量高于对照,垄台部分含水量略低于对照。连续4年0~600cm土壤年平均含水量垄沟(23.3%)>对照(21.9%)>垄台(21.6%)。该技术改变了水分的空间分布,在0~200cm土层范围内,起垄措施含水量高与对照;200~600cm垄台土壤含水量明显降低,略低于对照;垄沟含水量整体较高,能有效缓解深层干燥化趋势,有利于果园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枝条和叶片养分含量,增加苹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优果率的改善也有一定作用,有助于提升果农经济效益。 (2)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措施(地膜压玉米秆、地膜压短麦秆、长麦秆压地膜和地膜压长麦秆)均能增加苹果叶片和枝条的养分含量,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改善品质。其中地膜压短麦秆处理为最佳覆盖模式。 (3)不同厚度(3cm和5cm)壤中人工防渗层(红粘土和垆土防渗层)均可有效减少或阻断土壤水分入渗,具有防渗效果,其中红粘土防渗层比垆土防渗层的防渗效果好。5cm厚红粘土防渗层的土壤容重最高,初始入渗速率(0.033mm·min-1)和稳定入渗速率(0.018mm·min-1)均最低,防渗效果最高,可有效提高上层土壤水分含量。 (4)壤中人工防渗层处理(处理F)和壤中人工防渗层+地表起坡聚流技术即“聚水集肥控根技术”(处理FL)均能提高0~40cm土壤储水量,连续3年平均储水量FL(88.8mm)﹥F(85.9mm)﹥CK(84.4mm)。 (5)将0~300cm土层分为0~40cm,40~60cm,60~80cm,80~140cm和140~300cm共5个土层进行分析:在丰水年,在20~40cm土层含水量最大,其中处理F(26.5%)和处理FL(26.2%)的年平均含水量已达到或超过田间持水量,分别高于对照14.9%和13.5%;在枯水年(2012年和2013年)处理FL土壤最大含水量出现在20~40cm(分别为23.2%,20.2%),CK的最大值出现在40~60cm(分别为22.4%和19.7%)。 (6)壤中人工防渗层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断硝态氮的深层累积,处理F和处理FL的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40~300cm土层硝态氮的平均含量为:FL(62.39mg·kg-1)<F(95.54mg·kg-1)<CK(140.74mg·kg-1)。 (7)处理FL和处理F均可营造良好根系生长环境,在防渗层上部形成根系密集层。其中处理FL的总根长、根尖数、总表面积及总投影面积均是最高,同比对照分别高出34.6%,22.8%,25.9%和64.3%。在0~80cm土层中,20~40cm根系生长是为旺盛,是根系的集中分布层。 (8)处理F和处理FL均能提高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其中处理FL的单株产量、百叶鲜重、单果重和优果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均为最高;处理F仅次于处理FL。2012年,处理FL的产量最高(23.84t·hm-2),高于对照23.2%;水分利用效率最高(48.89kg·mm-1·hm-2),高于对照22.4%。 综上所述,“聚水集肥控根”技术很好地结合了起垄和壤中人工防渗层技术对水分的调控效果,将有限的降雨集中起来,以水调肥,给根系生长创造出一个“高水高肥”的局部微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防止了硝态氮的深层累积,在增产的同时也提高了苹果的品质,是较为成熟的水肥调控技术,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1 2 3 4
Rss订阅